野菊
元好问〔金朝〕
座主闲闲公命作
柴桑人去已千年,细菊斑斑也自圆。
共爱鲜明照秋色,争教狼藉卧踈烟。
荒畦断垄新霜后,瘦蝶寒螀晚景前。
只恐春丛笑迟暮,题诗端为发幽妍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隐逸柴桑的陶渊明已经离去千年,数量很多的细菊依旧朵朵浑圆。
人们都爱那花色鲜明映照着秋天的景色,又怎能忍心看到它的蕊瓣零乱,偃卧在稀疏的野烟之中。
在这片荒废的园畦,残断的田垅,野菊在初霜之后便盛开;伴着飞舞的瘦蝶,鸣唱的寒蝉,它怒放在夕阳之前。
我只担忧春天的花丛高傲无知,竟嗤笑野菊的姗姗迟放,因此写下这咏菊的诗篇,实是为抒发它清幽的娇妍。
注释
座主座主,旧时考中进士的文人对主考官的称呼。在元好问于金宣宗兴定五年(1221)考中进士以及金哀宗正大元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时,赵秉文分别为主考官和监试官,对元极为赏识,曾称
创作背景
金哀宗正大元年(1224),元好问的座主,自号闲闲居士的礼部尚书赵秉文邀集元好问以及陈规(字正叔)、潘仲明、雷渊等人雅会赋诗,吟咏野菊。该诗就是当时所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郑力民译注.《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》.凤凰出版社.2011.05.第48-50页
赏析
这是一首咏物诗,诗人用清新幽美的笔触,咏唱了野菊无意斗艳、悄然盛开的美德,抒发了诗人自已超脱于浊尘的情怀。首联以爱菊的高士陶渊明写起,由人及物,柴桑人去,菊花依旧应时而发,紧扣题目。颔联紧承首联,又由物及人,在吟咏古今爱菊高士共同情趣的同时,注人诗人细腻深婉的情感。颈联笔法一转,从正面描述菊花开放的环境——荒畦断垅;菊花开放的时节——深秋新霜,瘦蝶寒蝉,处处突出一个“野”字,从而在其中寄寓着归隐士人的品行节操。尾联点明写作缘由,将上面开放的意绪收了回来,从而在这一放一收中,再次表达出归隐者的志趣。
“柴桑人去已千年,细菊斑斑也自圆。”两句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起笔,在一种
简析
《野菊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诗的首联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起笔,注人了古今爱菊的归隐者的精神意绪,同时显示出今日归隐者高洁的志趣;颔联在一声感叹中点出了古今归隐士人的共同志趣;颈联写景设色,处处突出一个“野”;尾联以拟人化手法点明了诗作意旨。全诗构思精妙,气脉贯通,笔法柔婉,用清新幽美的笔触,咏唱了野菊无意斗艳、悄然盛开的美德,抒发了诗人自已超脱于浊尘的情怀。
元好问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代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 925篇诗文 476条名句
范宽秦川图
元好问〔金朝〕
张伯玉殁后,同麻征君知几赋
乱山如马争欲前,细路起伏蛇蜿蜒。
秦川之图范宽笔,来从米家书画船。
变化开阖天机全,浓澹覆露清而妍。
云兴霞蔚几千里,著我如在峨眉巅。
西山盘盘天与连,九点尽得齐州烟。
浮云未清白日晚,矫首四顾心茫然。
全秦天地一大物,雷雨澒洞龙头轩。
因山分势合水力,眼底廓廓无齐燕。
我知宽也不办此,渠宁有笔如修椽。
紫髯落落西溪君,长剑倚天冠切云。
望之见之不可亲。元龙未除湖海气。
李白岂是蓬蒿人?爱君恨不识君早。
乃今得子胸中秦。作诗一笑君应闻。
张主簿草堂赋大雨
元好问〔金朝〕
淅树蛙鸣告雨期,忽惊银箭四山飞。
长江大浪欲横溃,厚地高天如合围。
万里风云开伟观,百年毛发凛余威。
长虹一出林光动,寂历村墟空落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