泛舟大明湖
元好问〔金朝〕
待杜子不至
长白山前绣江水,展放荷花三十里。
看山水底山更佳,一堆苍烟收不起。
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,天公掷下半玉环。
大明湖上一杯酒,昨日绣江眉睫间。
晚凉一棹东城渡,水暗荷深若无路。
江妃不惜水芝香,狼籍秋风与秋露。
兰襟郁郁散芳泽,罗袜盈盈见微步。
晚晴一赋画不成,枉著风标夸白鹭。
我时骖鸾追散仙,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。
眼花耳热不称意,高唱吴歌叩两舷。
唤取樊川摇醉笔,风流聊与付他年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等待的杜仁杰还没有到
长白山前流淌着绣江水,水面上铺放开的荷花绵延数十里。
我细细地观赏水底的青山,更觉得山色佳丽无比,就像是一团朦胧青烟,随波荡漾,收拢不起。
青山从阳丘蜿蜒西来,流下这宛曲的碧水,仿佛是天公有意点染,向人间扔下半截玉环。
昨天我来到大明湖上,举起了酒杯畅饮,绣江的千姿百态,清晰地涌入我的眼帘。
等到晚间的清凉袭来,驾一叶小舟横渡东城,水色黯淡呵荷花深稠,就像是前头已无去路。
江上的女神,真不爱惜那荷花的芳香,竟忍心让它,凋零在寒冷的秋风秋露。
女神的衣襟芳香如兰,散发阵阵香气,罗袜轻
创作背景
蒙古太宗窝阔台七年(1235),元好问东游济南,游历至大明湖,深为陶醉,于心旷神怡中写下这首诗歌。
赏析
全诗可共分为三层,前六句为第一层,泛写绣江山清水秀。
《泛舟大明湖》一诗,虽以大明湖为题,却从长白山脚下的绣江启笔,以辽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,为明湖之美铺设了独特的背景。“长白山前绣江水,展放荷花三十里”,诗人凭借对绣江的游历记忆,以“展放”二字描绘出绣江中荷花盛开的盛景,与即将描绘的大明湖形成异曲同工之妙,不仅水脉相连,更在景色上互为映照。
“看山水底山更佳,一堆苍烟收不起。”此句转向对绣江至明湖间山水景色的描绘,南岸群山蜿蜒,苍翠欲滴。古时这里景致自然天成,空气清新,水质清澈,群山倒映水中,如同深黛色的烟云,游船穿梭其间,山影摇曳,变幻莫测,使诗人
简析
这首诗可以分为三层,前六句为第一层,泛写绣江山清水秀。“大明湖上一杯酒”至“枉著风标夸白鹭”十句为第二层,写乘舟泛游的情景与丰富的想象。最后六句,写酒兴正浓不能自抑的神态与自负其才。该诗描写了大明湖秀丽景色,诗中诗人利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想象,把大明湖赞许为人间绘不出的仙境,又化用或暗用前代诗人的诗意,增加了诗的韵味。全诗格调高昂,气势豪迈。
元好问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代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 925篇诗文 476条名句
倪庄中秋
元好问〔金朝〕
强饭日逾瘦,狭衣秋已寒。
儿童漫相忆,行路岂知难。
露气入茅屋,溪声喧石滩。
山中夜来月,到晓不曾看。
宿菊潭
元好问〔金朝〕
田父立马前,来赴长官期。
父老且勿往,问汝我所疑:
民事古所难,令才又非宜。
到官已三月,惠利无毫厘。
汝乡之单贫,宁为豪右欺?
聚讼几何人?健斗复是谁?
官人一耳目,百里安能知?
东州长官清,白昼下村稀。
我虽禁吏出,将无夜叩扉?
教汝子若孙,努力逃寒饥。
军租星火急,期会切莫违。
期会不可违,鞭朴伤汝肌。
伤肌尚云可,夭阏令人悲。
涌金亭示同游诸君
元好问〔金朝〕
太行元气老不死,上与左界分山河。
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,突兀已过余坡陀。
我从汾晋来,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。
济源盘谷非不佳,烟景独觉苏门多。
涌金亭下百泉水,海眼万古留山阿。
觱拂泺水源,奫沦晋溪波。
云雷涵鬼物,窟宅深蛟鼋。
水妃簸弄明月玑,地藏发泄天不诃。
平湖油油碧于酒,云锦十里翻风荷。
我来适与风雨会,世界三日漫兜罗。
山行不得山,北望空长哦!
今朝一洗众峰出,千鬟万髻高峨峨。
空青断石壁,微茫散烟萝。
山阳十月未摇落,翠蕤云旓相荡摩。
云烟故为出浓淡,鱼鸟似欲留婆娑。
石间仙人迹,石烂迹不磨。
仙人去不返,六龙忽蹉跎。
江山如此不一醉,拊掌笑杀孙公和。
长安城头乌尾讹,并州少年夜枕戈。
举杯为问谢安石,苍生今亦如卿何?
元子乐矣君其歌!